国际学校井喷之后

观点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08月08日 21:23

张瑜

7月,各地中考成绩纷纷放榜,择校再次成为热词。

近几年,随着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追求不断升温,一路高歌猛进的国际学校迅速进入考生和家长的视野。

选择国际学校,为培养“海归”铺路,抑或希冀子女尽早融入“地球村”,显现出新兴人群对多元教育的旺盛需求。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政策的调整,切实回应了公众“追求更开放、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的呼声。

双重刺激下,201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学校驶入发展快车道,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1999年,我国共有国际学校86所,截至2016年10月,国际学校已达661所,与2009年的357所相比,增加了304所,增长率超过85%,且目前仍在以每年超过50所的速度增加。

与此同时,国际学校也加紧跑马圈地,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再扩张……

在“毛利率可达60%”的驱动下,国际学校俨然成了教育产业的“新风口”。

然而,资本寄望于“赚快钱”,遗忘了“教育要有十年之心”,必然会压缩国际学校里中西方教育理念、方法与课程的磨合、融合周期。

其结果已然是,国际学校整体上呈现出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同样存在优质资源不足、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即使,一些公立学校设立国际部的初衷颇为美好——打造一块“试验田”,为教育教学改革探路。可是,在自身能力不强、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匆忙立项,又难免陷入镜花水月的尴尬。

公众真正需要的国际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应更为明晰,视野能与国际接轨,中西教育理念能够融合,知识体系可以贯通。

国家真正需要的教改“试验田”,应深入理解國际教育的精神和内涵,从理念出发,寻找适合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以此为参照,中国的国际学校,在井喷之后,仍任重道远。

当代商情©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学校 国际 苏格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