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组织成为“双创”摇篮

聚焦
当代党员
2021年07月03日 17:43

赵廷虎+赵磊

沿北碚城南新区安礼路行至中段,“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科园)映入眼帘。

行至园内,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不时出入其中,让这里充满了青春气息。

和寻常写字楼不同,徜徉在这里的年轻人,并不是普通“白领”。

他们都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

在他们身后的大楼内,有超过150家小微企业正在接受“孵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不断孕育和催生梦想之地,却蕴藏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玄机”。

创业困局

对于黄兴亮来说,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年2月,黄兴亮的“PVC用钙锌复合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那时,作为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黄兴亮已手握5项国家专利,逐渐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当年5月,黄兴亮组建团队成功申报了首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10万元创业资金奖励。

不久之后,另一桩美事也降临在黄兴亮身上。

时任大科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双全找到黄兴亮,邀请他前往大科园创业。

两人一拍即合。

2012年11月,黄兴亮团队在大科园创立了重庆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却不想,黄兴亮的公司一开张,各种困难便接踵而至。

“研究高分子材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强大的技术指导和完善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创业者,这一切我们都不具备。”黄兴亮说。

不得已,黄兴亮只好向大科园求助。

然而,大科园虽然由西南大学主导,北碚区政府、深圳东南集团参与共建,却因为三方相互独立的身份,导致资源整合不力,给创业者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

“园内初创企业需求多元,许多企业从事的都是由不同行业相互交叉而成的‘边缘产业,仅依靠孵化园或单一职能部门很难满足其服务需求。”刘双全说。

针对这个问题,园区以党组织为依托,推出了一招服务妙棋——“3+X+4”党群服务机制。

党建助力

2015年7月29日,大科园会议室。

大科园全体党员和共建三方主要领导陆续赶来,参与一场特殊会议。

说它特殊,是因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会议在原大科园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大科园党委。

刘双全当选为大科园党委书记,北碚区政府和东南集团(大学科技园公司)分别派人担任专职副书记。

“成立党委,就是‘3+X+4的‘3——整合‘学校、政府、企业三方的优势资源,让三方相关负责同志进入党委班子任职,把优质资源带入园区。”刘双全说。

随后,经园区党委统筹调度,西南大学提供技术实验、专家辅导等学术资源,区级部门提供政策指导、政务服务等政策资源,东南集团(大学科技园公司)提供创意转产、市场开拓等市场资源……这些资源迅速进入园区,为青年创业者拨开了迷雾。

这让黄兴亮迎来了曙光。

“西南大学为公司联系了教授作为技术指导人,同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新产品得以顺利研发成功。”黄兴亮说。

不如仅此,北碚区政府还帮助重庆莘然公司产品加工厂进行选址和政策指导,东南集团(大学科技园公司)则对房屋租金进行了减免,又帮助公司进行产品宣传,开拓市外市场。

如今,黄兴亮的公司月营业额已达到20万元,正向更广阔的市场大步迈进。

和黄兴亮的公司一样,在大科园党委的统筹协调下,上百家在孵企业得到帮助,迅速壮大起来。

平台支撑

2016年7月6日,大科园创业中心。

孵化专员李尧和专职技术员皮燕正在走访企业。

路过重庆荷西农业有限公司门口,总经理秦卫东一个箭步迎了上来。

“李专员,我们有新的生产技术需要申请专利托管。”

李尧停住脚步,接过秦卫东递过来的一摞材料,一旁的皮燕则做好了登记。

此前,荷西公司已先后进行了十多次专利托管申请。

“要不是园区党委搭建的专利托管平台,申请到的专利反倒成了我们小微企业的负担。”秦卫东说。

原来,针对小微企业规模偏小、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共性问题,园区党委委托上海汉之光华知识产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专利信息化托管平台。

而专利托管服务,仅是园区党委对接企业众多服务需求的创新举措之一。

随着接受孵化的企业激增,各类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以前单一的服务供给和分散的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

一个综合型个性化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2016年4月13日,大科园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党群服务中心设有服务大厅,推出了政策咨询、中介代办等九大服务板块,整合工商、税务等多部门资源,实现企业服务多样化、零距离。”刘双全说。

不仅如此,党群服务中心还一改以往“被动处理服务诉求”为“主动咨询服务需求”。

“我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各个企业,了解企业主的真实需求,据此调整服务内容,以保证良好的服务效果——这样就全面对接了企业服务需求这个‘X,为企业提供定向服务。”刘双全说。

经费托底

2016年3月23日,大科园“易空间”。

园区8家企业的创办人站上了主舞台,每人领取了10万元“青锋创业贷”专项贷款。

领到贷款后,重庆尚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婉秋松了一口气,对站在一旁的园区党委专职副书记曹香珍舒心地笑了笑。

“公司的新能源项目可以进入开发阶段了。”李婉秋说。

而在一个多月前,李婉秋还在四处筹资。

最后,李婉秋找到了曹香珍。

此时,北碚团区委的“青锋创业贷”项目,正在全区寻找资助对象。

“青锋创业贷”300万元的贷款规模,让曹香珍心动不已,她立即衔接北碚团区委,期望能将之列入园区党委资金帮扶机制,增加受益企业数量。

2016年2月初,北碚团区委领导应邀前往大科园实地了解在孵企业经营状况。

经过考察,包括尚林科技在内的8家企业被确认为资助对象,获得贷款。

“园区党委的‘4机制真不是吹的。”拿到贷款,“李婉秋们”笑了。

何谓“4”?

“作为‘3+X+4中的‘4配套机制,园区党委打通了‘财政补助、项目激励、上级帮扶、业主支持4条经费渠道,营造了帮扶企业的‘蓄水池。”曹香珍说。

财政方面,由区政府每年投入30万元保障大科园党群服务中心运作。

项目方面,大科园通过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等项目先后获得330余万元资金补助。

帮扶方面,新城(大学城)管委会每年为园区拨付20万元服务党员群众专项经费,大科园还会主动申请各级政府部门的贷款补助资金。

业主方面,东南集团(大学科技园公司)建立了每年100万元的企业扶持基金,帮助企业发展。

“这些经费绝大部分用于扶持在孵企业发展。”曹香珍说。

目前,“4”机制已让62家企业受益,获得各项资金共计400多万元。

当代商情©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北碚 园区 企业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