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6月9日凌晨,河北肃宁一阵枪声,让精神病人监管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全国有1600万重症精神患者,仅有20%得到及时医治,80%散落于社会,精神病人肇事率达10%……这是贵州警官职业学院侦查系副主任廖志红列出的数字。
精神病人监管一直是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武汉也不例外。
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常青花园第三社区探索构建“精神病患者家属依赖联盟”,搭建精神病人家属互助平台,为困难家庭给予帮助。
互助网格架起沟通桥梁
“对精神病患的关爱、帮助,依赖单个的家庭绝对不够,要建立一个供精神病患者家属沟通的平台。”第三社区书记胡娟说。
2014年9月,第三社区进行了第一次分享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病患家属从一言不发到逐步打开心扉,聊起了平时不轻易对外人讲的家事。“我儿子一到下雨天就发病,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我姑娘也有这个情况,听医生说是因为精神病人对气压的变化很敏感,换季、天气变化,都会刺激他们……”家属们倾吐苦涩、释放精神压力。
互助网格架起了病患家庭的沟通桥梁,同时也搭建了一个互助平台。
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属王师傅提到上一次他姑娘发病时说:“多亏了楼下杨嫂子送来了镇定药,要不然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据了解,通过这种沟通平台,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属建立起了10余个互助帮扶小组,哪家精神病人发病,都能做到“一呼百应”。3年来,常青花园第三社区没有发生一起精神病患者肇事事件。
促膝倾听叩开患者心扉
促膝倾听,是第三社区工作者们叩开精神病患者心扉的“杀手锏”。2013年的一个周末,胡娟就成功用“话疗”法打开了一名患者的心扉。
2013年夏天,窗外电闪雷鸣,50年一遇的大暴雨正袭击江城。窗外忙下雨,窗内忙催促。“胡书记,快帮帮我吧!我儿子发病了,控制不住……”社区陈师傅在电话中向胡娟“求救”。胡娟急忙赶往陈师傅家中,推开门,只见屋内一片狼藉。陈师傅儿子的情绪非常激动,不停地摔打餐具,大声喝骂,现场情况十分紧急和混乱。为让病患冷静下来,胡娟毫不犹豫地坐到了患者身边,握住患者的手,耐心倾听病患语焉不详的嘟哝:“雷、轰、打我……”“打雷了,你很害怕,是吗?不要怕,我来帮你。”胡娟声音轻柔和缓地问道,并不断轻轻地点头,凝视着患者的眼睛。几轮对话后,患者终于安静下来,精神状况有所好转。
在走访和“话疗”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了患者情况、稳定了患者情绪,并协助家属准备医疗诊断资料,为精神病患者日后治疗建立起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常态走访解决生活难题
掌握精神病人家庭状况、及时排忧解难是社区工作人员的重要日常工作。患者邓某一家,是受惠者之一。
家住三小区的精神病患者邓某,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一样不落,赊账买烟酒是家常便饭,孩子还在上中学,这让依靠邓母微薄退休金维持生活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到邓家的情况后,社区立即为邓某申请药物补助,替其准备参加高考的孩子准备学习资料,还联系报社等相关部门为其申办贫困家庭帮扶金……
在社区的帮扶下,邓母压力缓解了,生活不再那么悲观,对儿子的照顾也更加细心。看到儿子已有几个月没有发病,老人脸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胡娟说,“社区精神病患者依赖联盟”现在真正成为了精神病患者和家属们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