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
精准扶贫叩开移民致富门
今年,银川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实施项目带动,使扶贫工作由“漫灌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
因材施教为移民送上培训大餐。在生态移民产业发展中,为解决50-60岁男性及“常年围着锅台转”的妇女等弱体力劳动者“无事可干”等问题,银川市从抓技能培训入手,为移民送上培训大餐。截至目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33期,培训移民3623人次。
因村施策让移民增收致富。今年,银川市重点实施生态移民地区重点项目,扶持带动移民新村产业发展,增强移民增收内生动力,尤其是花卉园区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使每户花农全年收入达2.5万元以上。
贴心服务让移民乐享幸福生活。实施兴庆区移民家庭小锅炉取暖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移民靠煤炉取暖房间温度过低、易发煤气中毒的问题。在西夏区,政府一次性给予补助100万元,用于移民村绿化,现已栽种杨树500棵,种植花草灌木6000多株,为移民群众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调研摸底,制定了“一村一策”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有针对地帮扶移民群众发展。
(银川市委组织部)
西夏区——
坚持“三结合”发挥“三作用”
为了让党代表更好地发挥作用,西夏区文昌路街道积极探索机制,加强管理,实施“党代表领航连心室”项目,逐步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
一是坚持培训教育与代表带动相结合,发挥党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街道采取以会代训、专题集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党代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党代表履职本领。二是坚持搭建平台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发挥党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资源整合、一室多用、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党代表工作室与社区人民调解室等工作平台有机整合起来,既有效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强化了党代表工作室的力量,搭建起了实现党群对话的社会平台。三是坚持定点接待与深入服务相结合,发挥党代表促进和谐的作用。建立健全党代表接待和走访党员群众机制,把定点接待和深入服务结合起来,实行党代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制度,并结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各党代表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切实做到解决问题“面对面”、联系感情“心连心”,缓解民困“暖心巢”,有效促进了和谐共融。(王红梅)
石嘴山市——
严把“四关”整治在编不在岗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石嘴山市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把“四关”扎实推进在编不在岗整治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首先是严把范围对象关。石嘴山市明确了此次清理整治范围和对象为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中占有编制、且又不上班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并将在编不在岗人员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其二是严把单位自查关。各单位由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摸清情况,澄清底子,进行彻底清理,并结合实际填写《党政机关在编不在岗人员名册》等,分别上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其三是严把调查核实关。对因年龄退出领导岗位的人员,要求回单位上班,或统一选派承担企业党建指导、信访督办、政风行风监督等工作;对无正当理由不在岗人员,鼓励辞职或提前退休;对因患病不能从事正常工作人员,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疾病待遇规定;对经批准但已超过批准时限的借用(借调)人员,限期返岗,逾期未返岗的人员,停发工资。
四是严把责任追究关。市委组织部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张贴督查预告、实地查看、限期办结等措施,对60余个部门、单位清理整治工作进行了督查。截至6月底,经过清理整治,共辞退(辞职)70人、办理退休(病退)52人、执行疾病待遇工资77人、停发工资待处理9人。
(石嘴山市委组织部)
利通区——
对照“五官”查摆问题
利通区在教育实践活动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环节,写深写实对照检查材料,确保“画像精准”,为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夯实基础。
对照党性意识画“眼”。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在“七·一”系列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深悟细学新《党章》,对照要求检验党性意识和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整风精神剖析和解决“眼睛”不正、不亮、不传神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重要职责,为心灵擦亮了窗户。
对照政治纪律画“鼻”。各参加单位领导干部纷纷把党的政治纪律作为找问题的焦点和参照,根据廉政准则、中央八项规定、利通区列出的“20个不准”负面清单等方面的规定,通过画“鼻”来检查自律建设是否歪斜,影响形象,使撰写的材料不加掩饰直奔主题。
对照群众期盼画“耳”。结合工作实际,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重点,结合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查找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症结,不断缩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距离,画正了耳,听到了群众的心声。
对照先进典型画“眉”。以先进典型为镜,以本土典型为榜样,以学习和观看违纪违法案件和警示教育片为反面教材,深入查摆自身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挖眉毛长不平、长歪的“病因”,对症开出治病“良方”。
对照“四风”表现画“口”。以聚焦“四风”转变作风为切入点,全区领导干部正视形象,画出“口齿”,查摆病因,逐步实现了对照检查材料与人的面部真实情况对比精准。
(利通区委组织部)
盐池县——
即知即改见实效
盐池县坚持开门搞活动,听真话、纳真言,多层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聚焦“四风”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取得了即知即改的实效。
他们把查摆问题作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前提和基础,深度聚焦“四风”问题,严格按照“六查”要求,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从严从实查摆“四风”突出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有的放矢地抓好整改落实打好了基础。同时,县委常委班子和班子成员按照先改一步、做出示范的要求,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详细可行的整改计划,明确具体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和达到的效果,确保整改落实有序推进。为确保落实到位,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具体办法,完善公务消费、公车使用等监管制度,健全完善网络信访接待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对乡镇、部门和各级干部的效能目标考核办法。目前,达标评比表彰活动减幅达66.7%;行政审批事项和平均办结时限减少均在60%以上;“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24%;清退超标准办公用房9901平方米。
(盐池县委组织部)
西吉县——
搭建平台推动专家进农户
西吉县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推动专家下基层、进农户,切实帮助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基地、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农民在专家的服务中得到实惠。
一是准确掌握群众需求信息。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结合“四百工程”建设和各乡镇农业发展实际,提前调查了解服务需求,为全年计划开展的服务活动做好前期的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工作,准确把握需求,提升服务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全面了解专家服务意愿。将收集到的群众意愿按照“四大产业”及时梳理、汇总,反馈给各产业专家,同时收集整理农业专家下基层、进农户等开展服务群众活动的意见、建议,提升服务活动的科学合理性。三是在专家与群众之间“牵线搭桥”。按照专家技术特点、技能特长等遴选67名专家,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对应服务7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业示范园区(基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组织等。目前,受益群众达14600余人(次)。
(苏玉军)
彭阳县——
“三个三”机制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近年来,彭阳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推行“三个三”工作机制,着力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步伐。
坚持“三个整合”,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新体系。打破拨付资金、分散培训的“老传统”,在抓统筹上下工夫。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整合基础设施、教育站点、培训资金等培训资源;二是整合培训项目。对内容相近、辐射范围交叉、培训对象相同的项目进行整合;三是整合培训师资。择优选拔农牧、林业、畜牧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优秀种、养能手,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导师团”和“专家服务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让培训工作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注重“三个结合”,定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新坐标。突破填鸭式、固定化的“老办法”,在求实效上下工夫。一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二是把市场需要和农民需求相结合;三是把产业发展和培训定位相结合。
着眼“三个双赢”,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冲破培养资金有限、培训效果不足的“高瓶颈”,在树导向上下工夫。一是实现企业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供需双赢;二是实现实用技术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同步双赢;三是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共振双赢。
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中有党员1268人,占86.3%,村“两委”班子成员中73%的是农村实用人才,基本形成了党员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互衔接、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彭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陈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