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用生动的实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不断汇聚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推进文明创建,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每年春暖花开时,石嘴山市惠农区七彩公园3公里长的桃树林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和市民来这里赏景、散步、拍照,这已成为惠农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采煤沉陷区,环境恶化,满目苍凉。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植绿改造,如今这里成为集科普教育、遗迹保护、矿山文化为一体的矿山公园。
近年来,石嘴山市以“六城联创”,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法治城市为抓手,用国家标准来管理和经营城市,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看得见的幸福,其实远不止这些。城市文明程度的点滴变化,令人暖意融融:文明礼貌用语多了,人车抢道少了,街道更干净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全面推进,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城市居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近年来,宁夏文明村镇创建不断升级,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不断变化,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2017年初,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村民马占海可算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近些年越涨越高的彩礼让他儿子的婚事一拖再拖,这可愁坏了一家人。年初村里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风,通过“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进行规范,儿子儿媳旅游结了婚,他和老伴也乐得清闲。
经过近一年的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像一股清泉流入广大农村,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着村民固有的思想。就在2017年10月27日,同心县多部门还联合为12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婚礼现场,新人代表宣读《移风易俗倡议书》并签订《承诺书》,政府向3对新人发放了50000元妇女创业小额贷款,最后,新人一起乘坐花车巡游全城,在人民公园共同种下象征爱情长青、生活美满的爱情树。这是培育青年健康、文明、节俭婚尚理念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农闲时节每天晚饭后,一阵锣鼓声敲响没多久,左邻右舍和附近村庄的村民都聚到了梁云家的小院里。男人们跟着梁云一起拉二胡、吼秦腔,姑娘媳妇们则和梁云老伴朱彩霞一起剪纸、刺绣。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的“梁云文化大院”成立于2012年,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注入了一股文明新风,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感受这里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不仅如此,梁云还自筹资金在家里建起了宁夏第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收藏了不同年代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把这些物件收藏起来,就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看看前人的生活状况,做人不忘本。”梁云夫妻俩在黄土地上“种”文化的义举也让他们获得了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殊荣,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朝夕之功,要从孩子抓起。走进银川市金凤区第一回民小学,记者发现偌大的校园里见不到一片废纸、一个垃圾袋。这得益于该校已坚持开展10多年的“日行一善”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做好事,树立道德自律意识。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的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志愿服务,凝聚公益友爱正能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有机融合,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国际会展上,他们优雅迎宾、周到服务,以“宁夏微笑”感动世界;社区楼院里,他们洗洗刷刷、嘘寒问暖,为孤寡老人送去精神慰藉;偏僻山村中,他们结对帮扶、牵手互动,为贫困儿童带去希望、播种梦想……宁夏的志愿者们长期活跃在城市、街巷、乡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哪里有志愿者们,哪里就有温暖和欢笑。截至目前,宁夏共建立志愿服务组织2688个,志愿者总数达52.4万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7252次。
如今,放眼塞上大地,道德春风处处涌动,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银川市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管理体系中,搭建“志愿银川”网络平台,并将每月20日定为“全民公益日”,以实现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石嘴山市依托宁夏理工大学建立志愿者培训学院,专门培养有技能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累计培训志愿者近7万人,涌现出“凡事帮”“钥匙哥”“饺子嫂”等一批志愿团队和优秀志愿者。吴忠市招募1241名志愿者组建了18支禁毒服务队,开展“共建无毒家园”“青少年百场禁毒巡回宣讲”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禁毒防毒意识。中卫市打造了志愿服务“一社区一品牌”、志愿服务宣传街,通过舆论引导、物质奖励,形成志愿者“受尊重、有好报”的社会共识。固原市着力打造“爱心车票”“艺术教室”“爱心包裹”“高中女子冠名班”等一系列品牌救助项目,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圆梦。
善小常为,亦是大爱。在中宁县石空镇关帝村,有一位叫张艳琴的村民,她腾出原本就拥挤的住房,开通“小红花”邮箱,为学龄儿童办起心理辅导“爱心小院”。20多年来,孩子们的来信装满了5个大柜子、30个档案袋,她都一一回复。藏着“小秘密”、揣着“小疙瘩”的数百名孩子,在她这里敞开心扉、舒展心灵,把她当成了“知心妈妈”。张艳琴用自己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善小常为成大爱”,她说:“志愿者不是施舍者,而是用心灵去温暖心灵。”endprint
每周三,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蓝山社区,所有社区党员和志愿者会逐一敲开残疾病弱老人的家门,做一顿可口的饭、打扫一下房间、陪老人聊天买菜、免费理发义诊……“温暖星期三”已成为蓝山社区的志愿服务品牌,老人们期盼着星期三,社区居民一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就知道又是星期三了。
積小善,立大德。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们在一个个爱心满满的“宁夏故事”中,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着崇德向善、行善立德的文明风尚,为宁夏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高扬道德旗帜,发挥榜样模范引领作用
一个好人一盏灯,一个榜样一面旗。
危急时刻纵身跃入下水井道,三次折返勇救3名被困群众,用无悔和执着书写了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他就是同心县韦州镇泽忠宾馆保安马永海。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4年6月26日。韦州镇永盛食府经营者苏玉平发现餐厅下水管道堵塞,带着儿子苏彦峰四处查看,最后把“目标”锁定在相邻的泽忠宾馆院内与下水主管网接口的地沟处。苏玉平和儿子先后进入地沟深处后就没了声响,给餐厅供应羊羔肉的老汉苏文明得知情况危急也进去救人,没走多远就感觉一阵眩晕,当即大呼“救命!救命!”正在上班的马永海听到呼救声后急忙跳下去救人,他不顾地沟散发的沼气危险,先后救回了已神志不清的苏文明和失去意识躺在污水中的苏彦峰。此时由于严重缺氧,马永海手脚开始发抖,他不顾个人安危,第三次爬进去,终于在地沟末端找到苏玉平,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苏玉平背起,在距离井口还有3米的地方,因吸入毒气过多、体力透支,马永海晕了过去。随即,守在井口的群众将4人送往医院,经救治他们陆续康复。身体康复后的苏玉平揣着重金登门道谢,马永海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咱应该做的,谁遇到都会拉一把。”
舍己救人的壮举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感动了每一个人,马永海因此获得2014年宁夏“最美人物”、第二届“宁夏好人”、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可不幸的是,2016年10月2日,上班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2017年,马永海被推荐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近年来,宁夏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礼仪、诚信、和睦、爱心”思想道德建设“四大工程”为抓手,先后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和宁夏千名道德之星、万名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60名感动宁夏的人物、100名为宁夏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宁夏好人、最美宁夏人等评选推荐活动。一位位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一次次精神洗礼,榜样模范的引领带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重任,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自觉成为传承优秀传统道德的主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才能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宁夏迈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脚步才会更加坚实,更加有力。
责任编辑:何青芳endprint